剧情:城市隔着一条河流便能看见重建后的溪洲部落,但是许多来河滨运动的路人却不知道,这里有个部落。族人搬家了...展开
剧情:城市隔着一条河流便能看见重建后的溪洲部落,但是许多来河滨运动的路人却不知道,这里有个部落。族人搬家了,而搬家的距离只有100公尺。但这100公尺的路途之间,不仅跨越了岁月,跨越了背负违章建筑的污名,更...展开
剧情:城市隔着一条河流便能看见重建后的溪洲部落,但是许多来河滨运动的路人却不知道,这里有个部落。族人搬家了,而搬家的距离只有100公尺。但这100公尺的路途之间,不仅跨越了岁月,跨越了背负违章建筑的污名,更跨越了过去与现在派系的分歧,但通过仪式,最终让他们找到了家的位置。而此时此刻移动的感受,就像阿美族语里「Maro’ay to ko kerah」所说的,在潮汐之间有个安静时刻,会让海底生物找到自己的归宿,自己的家。张祖淼,一个没有阿美族名字的人;他是溪州部落第二代,从小在都会长大;父亲很早就在身处边缘的溪洲部落替族人开设杂货店,店名叫「新原民商店」;张祖淼从小看着河对岸的城市建筑,从荒野到繁华;反观溪洲部落旧址却因为位置涉及行水区的安全疑虑,必须异地重建。在政府策划的「333」模式里面,由政府负担1/3经费,另由族人负担2/3自筹款与银行贷款的重建计划里面,族人被限制家屋产权归属部落,虽然这样能达到「部落自治」,但从一开始家户身份认定,就驱使原有的家族分散,「搬与不搬」接踵而来的派系分歧,也加深族人的分裂与矛盾。于是这一年历经建商不负责任逃跑,族人提早住入尚未完工的家屋,于是每年一度的丰年祭开始了,他们在华美的城市面前,用原始传统的仪式,吊念过去一同抗争却已逝来不及见证「新家」的祖灵们。溪洲部落仍然维系祭典的传统,感念土地的灵魂,用原始的传统仪式,重新凝聚修复过去撕裂的情感。因为他们都是这个家(部落)的一份子。只是都会区的边缘还有许多原住民部落,政府策划的「333」模式,是否真的适用每个形成的河滨部落?。。。-。。。
收起